日本明治維新後,大舉西化,為了追上西方列強,更開始改變了日本人的飲食習慣,包括食用肉類,以及各種肉類洋食,特別是牛肉(日本人以前從不吃),尤其以當時慶應大學創辦人福澤諭吉,為了鼓勵肉食,在校烹飪西式肉食,最為知名,日本最早的咖哩記載,據說也與福澤諭吉有關,他在美國發現了這項食物,雖然他可能沒有親口吃過。
日式咖哩源自於明治的日本海軍,為了讓士兵營養均衡,戰力更強,採用了英國海軍煮咖哩的方式,牛肉、馬鈴薯、洋蔥、紅蘿蔔等,再加上印度香料,配的是麵包,但日本海軍吃不慣,改良成米飯,醬汁加了小麥,就成了現在的日式咖哩原型。
馬鈴薯、洋蔥、紅蘿蔔是日式咖哩成為日本洋食的關鍵食材,又稱為三樣神器,而這三樣食材的耕作與生長,其實北海道的開拓有關,明治時期,日本政府也送了很多學生留美,北海道的農業開拓並不是以日本本土的農業為主,而是以美國的農業技術為藍本,因為氣候的關係,才得以在北海道大量種植馬鈴薯和紅蘿蔔這些食材,知名的北海道大學創辦人克拉克,更把咖哩首次放到食堂菜單裡。
後來,日本咖哩經由不同地方的特性與改良,成了非常多樣化的食物,也與不同的食材結合在一起,前陣子,去九州門司港時,當地最有名的料理,叫做燒咖哩。
燒咖哩其實就很像我們做的焗烤咖哩,只是多加了雞蛋,這也是一道無意中產生的剩菜料理,沒想到後來才成了門司港特色料理,其實很適合冬天很冷的門司港。
三月微雨微冷的假日中午,花了一早備料熬煮牛肉咖哩(不過因為腳還在痛,一直站著真不舒服),再配上從門司港帶回來在地啤酒-門司港地ビール工房,吃完喝完的身體,微微出汗著,很滿足了!
這是旅行記憶延續的最佳方式之一,邊吃再邊說些料理的故事,可以讓我們前往更遙遠的地方。
留言列表